关于各级职业联赛实行俱乐部名称非企业化变更的通知。
2021年1月,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最热闹的依然是“更名潮”,而这也是眼下各俱乐部较为头疼的问题。
2020年12月14日,中国足协在上海举行了“2020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专项治理工作会议”,会议围绕2021-2023赛季中超、中甲、中乙三级联赛俱乐部财务约定指标和俱乐部名称非企业化两个主题展开,即球迷所俗称的“限薪令”和“改名令”。
限薪+改名
中超联赛变革正式落地实施
俱乐部名称非企业化变更一直是俱乐部和广大球迷十分关注的话题,会议上发布的《关于各级职业联赛实行俱乐部名称非企业化变更的通知》为本次“改名令”给出了具体的标准细则。通知中要求参加中超、中甲及中乙联赛的俱乐部应在2021赛季开始前完成俱乐部名称非企业变化变更。
“俱乐部名称中不得含有俱乐部任何股东、股东关联方或实际控制人的字号、商号或品牌名称,也不得使用与上述字号、商号或品牌名称相似或近似的汉字或词组;……各俱乐部应积极在名称中体现地域传统文化、历史风俗、人文精神或俱乐部理念等特色。”在俱乐部名称的规范和要求中第三、四条明确了本次改名的标准和目的:“去企业化”和“紧接地气”。这也就意味着,人们所熟知的如“广州恒大淘宝足球俱乐部”、“江苏苏宁足球俱乐部”、“上海上港集团足球俱乐部”等队名均属于本次改名范畴内。
根据更名计划,足协已收集了所有球队在2020年12月31日提交的所有已中和的提议名称,并进行审议。而最近一次球队更名消息在2021年1月14日,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显示,“上海上港集团足球俱乐部有限公司”已经成功更名为“上海海港足球俱乐部有限公司”,俱乐部名称中不再带有“上港”字样,目前只待最后俱乐部官宣。
《新民晚报》在报道中对“上海海港”的更名表示了肯定:“从德国的汉堡,到英格兰的利物浦,再到近邻日本的横滨、神户,全世界有很多著名的港口,足球同样是他们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俱乐部也认为“改名叫海港,既有一定的特色,也表明了坚持搞足球的决心“。
“上海上港”改名“上海海港”。
“改名令”从一出来争议声便不绝于耳,尽管有诸如石家庄永昌这种球队响应球队中性化改革号召,在不久之前公开征集球队名称,但是对于这种“一刀切”行为,也有相当多的反对声音。12月6日,国安、申花、建业、泰达和绿城等五大球队的球迷会,团结在一起,发布了一则联合声明:我们以我们的名字为荣,反对足协中性名称政策“一刀切”。
实际上,早在11月25日的中超投资人会议上,就明确要求俱乐部名称中性化,有明显企业意味的球队名不能继续使用。
打造中国自己的百年俱乐部
需要拥有俱乐部特色的文化传统
在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开始之后,各俱乐部全部使用了“城市+赞助”企业名称的命名方式,这固然是因为背后企业有宣传自身的需要,但也确实埋下了很多隐患。比如俱乐部赞助企业撤资后,对球队的冲击是巨大的。像现在的北京人和队因赞助企业变更和发展需要,搬迁过4次主场,共用过14个名字。这显示出了中国各俱乐部在具体运作上的不成熟,以及职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中国职业化改革至今,中国足球由举国体制,一切由政府包办逐渐演变成为职业化体制,把足球推向了市场。为了吸引更多企业赞助投资足球,企业冠名是吸引资金的最好的手段,这样企业既能投资足球又能为企业起到广告宣传作用,为企业扬名。而中性化俱乐部名称,其实是希望进一步推进俱乐部职业化,增加俱乐部稳定性和球迷黏性,减弱赞助企业对俱乐部可能的不良影响,打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百年俱乐部。
广州富力俱乐部代表黄盛华在12月14日的会议中表示,过去俱乐部主要依靠母公司输血,自身造血能力弱,缺少依靠自身力量持续发展的动力,也缺少主动扎根城市、贴近球迷、走入社区的源动力,难以形成拥有俱乐部特色的足球文化和传统,俱乐部名称非企业化符合国际主流做法。
其实在中国足坛也不乏优秀的中性名称,比如南通支云,支云塔是南通的象征,也和方言中的“只赢”同音。把“支云”融入到球队名字中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文化内涵;而苏州东吴这支江苏球队的名字,同样很有历史底蕴;梅州客家和新疆天山雪豹也将当地的特色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眼下,中超16支球队中,大部分更名形势基本浮现,如广州恒大更名“广州队”、广州富力更名“广州城”、上海申花更名“上海申花”、江苏苏宁更名“江苏队”、山东鲁能更名“山东泰山队”等。而武汉卓尔申请的“武汉众邦”没有通过审核,待二次更名;青岛黄海的此前提交青岛黄海原名被驳回,二次提交将会锁定“青岛人”;重庆当代提交的“重庆一九九七”或“重庆两江”或“重庆两江竞技”三个队名均通过了审核;河北华夏幸福将在“河北队”或“河北职业队”或“河北冀之龙”宰割堆命中官宣,此前三个名称均已通过审核;北京国安正在变更股权,已向足协申请延期3个月审核中性化名称,预计将保留原有的“北京国安”名称。
编辑:傅婷婷